特斯拉与拼多多的矛盾愈演愈烈,引发全网关注。
7月21日拼多多平台商家“宜买车”开启“25万团购特斯拉Model 3”的活动,并表示“和厂家谈了合作”、“肯定经过官方授权才出售”、“只有5台,不支持分期只能线上全款支付”。
当天,特斯拉随发布的声明中明确表示,未与宜买车或拼多多就该团购活动有任何合作,也未与宜买车或拼多多有过任何形式的委托销售服务,亦未就此次团购活动向宜买车或拼多多销售过任何本司生产车辆。
然而消费者们似乎并未在意特斯拉的官方声明,7月26日零点,团购活动正式开始,最终有5名用户抢到了下单资格,并随后向拼多多团购组织方“宜买车”商家全额25万多的购车费用。
对此,在8月14日,获得下单资格的一位消费者被特斯拉拒绝交付车辆,特斯拉认为拼多多或商家用消费者名义下单并隐瞒真实信息,违反了特斯拉订购协议中“禁止转卖”条款,所以特斯拉选择拒绝向用户交付车辆。
此事一出,引起了网络上的热议,很多人认为“拼多多补贴用户买车,特斯拉凭什么不给交付”。
随后,拼多多又发布声明称,拼多多向用户补贴2万元购车,其购车流程是在特斯拉官网进行,车辆系消费者本人与特斯拉签了订购协议,拼多多这边只是限时秒杀活动的发起者以及购车补贴的提供方,操作并不违规。
两天后,8月16日下午,上海一团购车主绕过特斯拉监管完成提车,再次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的激烈讨论。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特斯拉还是拼多多,都在指责对方的同时,表达了支持消费者依法维权、并愿意为消费者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意愿。
此前,特斯拉已经拒绝武汉车主的交付,为何上海车主能交付提车?拼多多又隐藏在背后扮演了什么角色?
如何仔细分析此事件,你会发现拼多多揭露出的几大问题:
第一:消费者从拼多多下单并支付全款,拼多多方为了确保订单顺利推进,以公司员工个人账户向特斯拉代付货款;拼多多方与消费者承诺,由拼多多方开具发票。而在未取得特斯拉销售资质、且由拼多多方员工个人向特斯拉代付货款的情况下,拼多多方无法取得正规发票,也无法向消费者开具发票。
第二:活动名为“万人团购25万秒杀正品新车特斯拉”,实则只有5个名额;且拼多多方公开表示已准备好足够的新车,而具体操作时却是通过先收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再用消费者名义到特斯拉下单定制车辆,欺骗了消费者。
第三:拼多多方客服称“和厂家谈了合作”、“肯定经过官方授权才出售”,实则未与为特斯拉就该团购活动有任何合作、任何形式的委托销售服务,特斯拉也未就此次团购活动向宜买车或拼多多销售过任何本司生产车辆。
可见,拼多多已经连续多次虚假宣传,不仅侵权特斯拉,还涉嫌欺诈消费者。
自掏腰包为消费者补贴本无可厚非,烧钱补贴是互联网公司切入市场的常用手法,若能引发行业正面竞争、带来低价高质的商品自然欢迎,但补贴过了头,变了味,甚至破坏正常的商业秩序,就应该谨慎对待了。
此次“万人团购特斯拉”的事件,看似是拼多多自费补贴消费者,但从市场角度来说,多方商业活动涉及到的任意一方,都必须要先和对方确认合作方式及合作方案。
但事实上,拼多多在未取得与特斯拉合作、委托销售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绕过特斯拉,以第三方卖家的身份违规向消费者销售特斯拉车辆。
这种单方面的一意孤行已经违背了基本的商业原则,破坏了特斯拉在售商品的定价策略和一致性,也损害了特斯拉用户的利益。
针对此次事件,社会各界人士都有自己的看法,电动汽车用户联盟发表了北京和昶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邹佳铭的看法,他认为特斯拉完全有权拒绝向拼多多团购车主交付,并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1、拼多多以用户名义在特斯拉官网下单,不是转卖行为。因为特斯拉和拼多多之间,并没有直接交易,不存在“特斯拉卖给拼多多,拼多多再卖给用户”的关系链条。
2、问题的关键并非转卖与否,而是拼多多以用户的名义在特斯拉官网下单,在事实上欺骗了特斯拉。基于此,特斯拉有权不交付车辆,因为它是在被欺骗的情况下,才接受这个订单的,这样的合同是无效的。民事要约行为的基本原则是平等自愿,在这个案件中,特斯拉是不自愿的。用户只能找拼多多要车,因为他是从拼多多处团购该车的。
3、假定A(个人)以B(个人)的名义,在特斯拉官网为B下单一辆特斯拉汽车,这种个别行为是没有问题的。但拼多多给参与团购的用户(打着万人团购的旗帜,实际上本次成交5辆特斯拉汽车)代为订购,这是一个市场行为,让拼多多在事实上成了特斯拉的代理商。
因为拼多多在团购活动中,对特斯拉汽车的销售价格进行了变更,这本应是特斯拉代理商在经过授权后方能行使的权利。但拼多多未经授权却行使了这项权利,这种代理是不合法的。
4、拼多多不是特斯拉的代理商,未经授权,以低价将特斯拉汽车卖给用户,在事实上造成特斯拉汽车的价格低于官方定价,扰乱了特斯拉的市场。另一方面,拼多多以补贴的形式吸引用户,很可能将其他电商平台裹挟其中,涉嫌不正当竞争。
5、这一案例,对中国的很多商业模式创新,是有教育意义的。创新的底层逻辑,一定有益于交易,并且创造新的价值。但拼多多这次营销活动,并未创造新的价值,且偏离了平等、自愿的根本原则,不但走不远,还可能给自己的品牌和声誉带来负面影响,甚至行政上的处罚。
同时,邹佳铭律师表示:很多互联网企业的创新,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并不是真正的创新,因为它没有产生新的价值,只不过是转移了价值罢了。而真正的创新,是技术创新,这是需要我们长期耐心做下去的事情。但无论何种创新,诚信的根基都不能丢。
事实上,特斯拉当然不是第一个抵制拼多多的,此前还有海蓝之谜、SK2等知名美妆品牌也发布过声明,透露出来的意思无非就是没有与拼多多达成官方合作,不能保障拼多多平台上销售的相关产品是正品,用户需要仔细鉴别风险。
大规模烧钱补贴获取新用户,也一直是拼多多备受争议的运营策略。
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拼多多营销费用继续超过营收,净亏损大幅扩大,据2020年Q1财报,拼多多营收为65.41亿,而净亏损却高达41.19亿元,较上年同期净亏损18.78亿元扩大了119%,据悉其用于销售和市场推广费用就高达72.97亿。
这样的烧钱尽管不是拼多多历史最高,但却是过去两年来同期的最高数额了。这些是否依然能够持续进行,很多电商分析人士都表示担忧。
百亿补贴没法刹车,GMV增速停滞,用户活跃度和货币化率明显减速,对于今年二季度的财务数据,拼多多似乎也并不那么自信。
众所周知,自从拼多多成立以来,便一直采取着“烧钱”换增长的策略,通过大量补贴、大量烧钱来吸引用户和商家,
无论何时何事,补贴都是不可持续的商业行为,也不产生具体价值,它的作用是激活市场竞争、刺激消费意愿,更进一步来说,是为了获得资本的青睐。
从消费者角度说,营销模式、补贴扩张等都不该是关注的重点,应该把关注点放在企业产出的正向价值、合规经营。
回到拼多多与特斯拉的事件,作为一家互联网购物平台公司,拼多多补贴用户虽然能短期降低个别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但长远来看损害的还是全体消费者的利益。
而特斯拉采取的直营模式可以算作是特斯拉的“商业价值”之一。虽然这种模式任何企业都可以采用,但是特斯拉构建这一整套完整的体系,以及最终产生的市场影响,是特斯拉为之坚持和经营多年的成果。
尤其在汽车领域,几十年来构建成的体系都是4S店经销商等销售模式,特斯拉为打破这套模式付出的成本并不低。
当前,很多新势力造车甚至是传统车企开始尝试直营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消费者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免去了去4S店购车看车的时间,节省消费者购车时大量的时间成本。
x
-
永不断电?这次马斯克想把你家变成“发电厂” 2021-05-08 10:54
-
上海车展落幕,一场智能汽车逆袭传统汽车的大戏 2021-04-28 16:53
-
左手DRIVE Orin,右手DRIVE Atlan,黄仁勋靠自动驾驶芯片狂赚80亿美元 2021-04-13 16:56
-
微博CEO首曝享界S9乘坐体验:舒适性、售价超越传统豪华轿车,纯血鸿蒙将上车 2024-06-22 21:50
-
华为发布盘古大模型5.0 2024-06-24 11:17
-
广汽埃安宣布,泰国即将新增6座快充站 2024-06-24 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