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3 15:19
墨菲戴雷选择不同去向留下的问号
分享
同时离开自己熟悉平台单飞的两个洋人,表面看是懂不懂汉语的沟通问题,背后则是懂与不懂适应环境的问题。结果截然不同,不懂汉语的终于出局,留下了悲凉的背影;懂汉语的风生水起,正走在了风口上。汽车对于他们,就是职场游戏,博得的是眼球,玩的是心跳,赌的是胆量。

最近业界对两个洋人的离去和跳槽炒作的有鼻子有眼,并进行了各种演绎,成了网上的热点。如果从市场化角度去看,无可厚非。有人甚至夸张地说,墨菲出场总有新闻,戴雷请假也会遭人猜测,他们如同明星被狗仔队盯牢,暴露在公众视线里。

 

媒体为何对这两个人物感兴趣?显然,这都与他们的从业背景有关。

 

先说墨菲吧。墨菲是个其貌不扬的人,给我留下了一个很普通,但很敬业的印象。作为通用外派来中国出任担负汽车制造使命的高职,用27个月建成上海通用的速度被时任通用总裁瓦格纳称之为奇迹,在媒体传播中出现了“上海通用速度”这个词。当时的墨菲是幕后英雄。在“没有别克就没有帕萨特”的硬逼之下,通用的强势与大众的应对,自然形成了很大的反差。由此,上海通用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占据了上升势头,其不可阻挡的气势,一度成为舆论追捧的热点。

 

144159880278.jpg

 

上海通用是上海的骄傲。墨菲也随着在上海通用的功劳升迁,成为了通用中国的董事长。由此登上了汽车这个叱咤风云的舞台。

 

相比较而言,戴雷就是个年轻后生,善于同媒体打交道,人又长得帅,加上交流便利(懂汉语),工作上很讨巧。同时中文水平也不断长进,获的了“好人缘”的名声。这种适应能力让我吃惊,是其他老外所不具备的能力。

 

年轻有为,加上对中国的了解,在这位70后身上体现了国际化的范儿,但更多的还是他对变化瞬息的汽车环境有深度的体验和敏感。当史登科从宝马中国退休之后,这位跟随者很快就找到了自己新的舞台,很快就成了猎头公司炙手可热的人物。

 

英菲尼迪成了他单飞试水的第一个舞台。有人说,其成功就在于“敢·爱”,凭借宝马的经验,复制果然成功。英菲尼迪也因为由于他的到来,风生水起,改变了在华营销的被动局面。大把的炒作和赞助,将豪车市场搅得“昏天黑地”,一夜之间,使这款“日侨车”提升了不少知名度,至少在《爸爸去哪儿》的轰炸中抢走了不少眼球。随后,英菲尼迪国产,再出任合资企业的老总,戴雷在复制史登科的成功上又更上了一层楼。

 

回顾墨菲和戴雷在华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老外在中国获得成功都与机遇有关,成败也与适应环境有关。

 

墨菲离开通用之后一直在走下坡路,每次跳槽都没有赶上好的机遇,似乎离开了通用的平台就失去了“灵光”,除了没有把握好机会外,还是对中国不了解,适应不了角色的转变。记得刚到观致时,他和孙晓东请我去座谈,苦于品牌弱,背景不强,产品好,但市场不认,想复制上海通用不简单。

 

对于这种无奈,墨菲的离开已是迟早的事。墨菲的谢幕,可以说还是不适应中国市场,这样的离去不免有点悲凉。

 

而戴雷不一样,仗着年轻和积累的人脉,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显然,他敢于折腾,他也清楚,互联网造车是个什么玩艺,但这并不妨碍他的“追求”,至少要比干实体来得更有新意和刺激。看来,问题不在于造车,而是可以借助互联网的风头把自己吹起来。

 

我不敢说戴雷是在“冒险”,但他的敏锐和果断已经带来了人气效应。看来他要比中国人更懂中国。不管现在外界怎么评价互联网造车,但有一点是无法回避的事实,那就是现在涉及此领域的都是聪明人,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的折腾绝不会儿戏,玩得究竟是什么?想必他们要比常人心里更清楚。戴雷们的“冒险”正在把汽车带入资本和科技的游戏中。

 

看来汽车裂变也绝不是汽车本身,首先是人和他们的观念在激烈地震荡和裂变。

 

x

收藏 1
打赏
相关标签:
电话:010-65030507
邮箱:editor@autor.com.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乙6号朝外SOHO D座5097室
北京智驾时代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4 - 2022
Auto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AutoR智驾 智能汽车网
京ICP备1402773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466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211307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