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做空机构Wolfpack在今年2月16日发布了新年“第一份”做空报告,剑指中国“飞行汽车”企业亿航。报告发布的当天,亿航的市值暴跌近63%,引发市场一阵轰然。
先不说这个做空事件到底什么情况,这个飞行汽车的概念倒是让人眼前一惊。
新能源车的才刚刚兴起不久正如火如荼。好家伙!别人已经开始做飞行汽车了!
不仅如此,听说已经有很多传统车企也在飞行汽车领域鼓捣起来了。这些公司当中,既有丰田、戴姆勒、吉利、保时捷、阿斯顿马丁等传统车企,也有老牌飞机制造公司波音和空客;甚至腾讯、Uber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也有间接投资涉其中了。
但目前条件下,这个飞行汽车产业,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1 沽空机构为什么盯上亿航
Wolfpack这份长达33页的做空报告中,主要列举的理由中包括亿航的应收账款常年保持在高位,有明显的偿债能力的问题。
且不说这次做空理由是否成立,但也看得出亿航这家做飞行汽车公司的商业模式仍然处在一个快速烧钱的阶段,目前仍未达到其承诺的商业化进度,距离盈利还有很长的距离。
同时从这份做空报告上可见,在目前的市场上,还没有任何一家飞行汽车概念企业(或大型集团的飞行汽车业务)的商业模式能够走出来。
像Uber、波音这样的超级跨国集团,即便在飞行汽车项目上投入巨大,但也未能完成飞行汽车商业生态的建设。
对于飞行汽车行业的掣肘,Wolfpack的做空报告并没有提及太多,不过有一个论点也许已经足够道出这一新兴行业面临的难题:就一家公司光是完成飞行汽车生态的研发,就需要投入50亿~100亿美元(约合325亿~650亿人民币)的费用,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还要另算。
这是一个堪比新能源车更加烧钱的新事物。
且不论飞行汽车的商业模式到底如何,它的阿克琉斯之踵,很显然是在于成本端。
2 边际效益是逻辑痛点
作为打工人,你愿意为上班早到20分钟,付出多少钱的额外成本?作为受困于城市拥堵的管理者,你愿意为一个科幻故事等多少年?
资金的流动总是有自己的一套逻辑。
民间资本总是把投资回报率算的清清楚楚,如果一个投资没有炒作热度、没有回报的可能,那么资本就不会抛出自己的橄榄枝。而政府资金也是如此,对于那些能够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洼地很青睐,前提是要达到自己的投资回报。
而且很显然,资本对于飞行汽车概念的忧虑,似乎一直没有消除。
无论是在公共交通、货运还是个人通勤的应用场景上,人们的需求不外乎是通过对立体空间的应用,绕开地面复杂的交通状况,提高运输的效率。可是现有条件下,通过飞行解决交通问题的风险回报有多大呢?
答案可能比较悲观。
从客运的角度看,解决交通压力的方案有很多种,比如立体交通和现有的公共交通工具,又比如远程办公。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仅北京一年因交通拥堵带来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千亿元。城市的管理者必然面对这样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你是选择用目前已经成熟立体交通解决方案,还是要等待飞行汽车产能生态的成熟?
拥堵问题每年都在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对于那些资源快速集聚的城市,等待得越久,付出的机会成本就会越大——如果管理者选择将越来越多的资源配置到其他解决方案上,即便飞行汽车最终能够大规模商用,其风险回报也将随着研发所需的时长而被不断压缩,投入的资本难免打水漂。
作为环节交通压力的另一种解决方案,远程办公的兴起,也可能压缩飞行汽车的回报空间。
新冠疫情期间,远程办公的概念被拖出来溜了一圈。如果说通勤需求带来的早晚高峰是城市交通压力最大的时间段,那么一旦远程办公成为常态,那么上班的通勤需求将大大减少,对“开飞机”上班的逻辑实施“降维打击”。
从货运的角度看,飞行汽车货运的回报空间暂时也十分有限。
要通过飞行汽车实现小件、单件物品的运输,需要牺牲许多边际效益。
即使是用外卖小哥送货,成本也不过5块钱左右每单。根据业内的测算,理论上采用无人机运送快递可以将送货效率提升70%,但在亚马逊开展的无人机快递实际操作中,经过金融研究公司ARK Invest的测算,单件的运输成本也还是在人民币6元左右。
这些成本不仅包括整个货运过程中需要完成的货物分拣、电池更换、维护等工作,也包括无人机设备、配套设施的购置成本。
也就是说,提升70%效率的代价是多付出20%的成本。这笔账划不划算?降本和增效之间孰轻孰重?是两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目前能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快递企业无不在最大限度地压缩成本、节约现金流,而取得的边际效益并不明显。
如果想通过运送多件物品或大件物品的方式来增加溢利、摊薄成本,则需要进一步考虑到飞行器的运载能力升级带来的成本。
事实上,载重和续航问题,也正是制约飞行汽车发展的一大技术难题。
同等重量之下,航空燃油的能量密度是锂电池的43倍。在飞行汽车如此大的尺度下,电机的能效很难与燃油机相提并论,由此带来的能耗也会显著提升。
而如果是采用氢燃料电池,反而能解决续航的问题。同等质量之下的压缩氢能量密度是锂电池的200倍以上。但问题是,目前的制氢成本很高,氢燃料电池甚至在新能源汽车上都还没普及。
3 何时才能得到资本认可?
在十年多前,以电能驱动的新能源汽车概念才刚刚萌芽时,因为电池技术没能有效突破,被业内一度视为不可能大规模商用的赔钱货。
但2008年,当特斯拉旗下首款最大续航里程接近400公里的Tesla Roadster面世改变了整个社会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
但即使如此,马斯克的特斯拉因为夸张烧钱,以及迟迟无法量产的产能不足问题,一度成为被无数机构质疑和做空最多的公司。
作为一切都从零开始的特斯拉,每生产一辆都意味着要亏掉一大笔的钱。特斯拉最惨的时候,现金流连续6个季度为负数,负债超过230亿美金,被认为是处于“史诗般”的崩溃边缘。
但最终特斯拉挺了过来,如今,特斯拉正在走向盈利,它证明了新能源车的模式是走得通的。不仅如此,它也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交通工具革命引领者。
随着特斯拉电动车系列的不断推出,以及特斯拉的中国工厂建成,在解决了产能问题后,特斯拉的股价开始一飞冲天,把此前所有质疑的空头全部打垮了,目前市值几乎超过了所有传统汽车品牌的总市值。
特斯拉的成功,把全世界的资本都带进了纯电动车这个领域,围绕电动车的产业链开始迅速崛起。国内的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传统车企纷纷转向新能源车,蔚来、理想、小鹏这样的造车新势力也从无数PPT造车的泡沫中跑了出来。
这是资本对新能源车模式的认可。
那么,新能源车从出现到翻盘的经历,会不会在飞行汽车上重演?
从技术层面,飞行汽车的技术原理跟现在已经技术成熟的直升机和无人机都差不多,说白了就是一台有轮子能在路上跑的直升机,并不是一个太高尖端的新产品。
问题在于,载人直升机和无人机之所以到现在不能普及化民用,除了低空管辖,它的体积大、安全风险也是令人敬而远之的问题。同时现在全球都在推行清洁的非石化能源,飞行汽车的未来不会是能量密度高但高污染燃油发动机,但清洁能源的续航问题截至目前都还是人类科技水平未能解决的难题。
除非什么时候人类能发展出更高效的新能源技术,去打破这个僵局,但这并不是一个短期内能实现的事情。
现在很多企业都还在飞行汽车这一块领域尝试,只有自家烧钱探索,没有形成现象级的风口。即使是类似亿航这种在顶着亏损烧钱去做的,也只沦落到被沽空机构做空的对象。
因为资本还看不到任何希望。
如果在未来,有哪一家做飞行汽车的企业能够类似特斯拉那样最终证明了自己的商业模式,证明可以有足够大的回报,那么,资本一定会比现在的新能源车行业更庞大的涌入。
在此之前,飞行汽车概念,只能是一个没有人信的PPT。
x
-
永不断电?这次马斯克想把你家变成“发电厂” 2021-05-08 10:54
-
上海车展落幕,一场智能汽车逆袭传统汽车的大戏 2021-04-28 16:53
-
左手DRIVE Orin,右手DRIVE Atlan,黄仁勋靠自动驾驶芯片狂赚80亿美元 2021-04-13 16:56
-
微博CEO首曝享界S9乘坐体验:舒适性、售价超越传统豪华轿车,纯血鸿蒙将上车 2024-06-22 21:50
-
华为发布盘古大模型5.0 2024-06-24 11:17
-
广汽埃安宣布,泰国即将新增6座快充站 2024-06-24 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