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7月,夏阳酷暑,比正午40度高温还要炎热炽盛的——是大家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热情。
但相较于往届WAIC AI大模型的“百模大战”厮杀,今年WAIC的最大看点非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莫属。
据悉,本届WAIC共有500余家企业确认参展,展品数量超1500项,姿态各异的机器人专区成为本届大会展览重点——共展出人形机器人25款,这些机器人在展会上列阵,组成“十八金刚”,它们不时向场馆内的观众挥手致意。
他们并非摆设,已经有了具体的售价,价格区间在十万元至三十多万元不等:比当下多数的新能源汽车要贵,但显然还没有出现过百万元的奢侈品机器人。
展区亮点产品包括但不限于:现场发布全球首个全尺寸开源公版人形机器人青龙,以及国内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特斯拉首发Optimus二代,宇树科技展示国内首款实现奔跑功能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H1;傅利叶、达闼、云深处科技等企业也带来总计超20款智能机器人......
当众多媒体老师们在WAIC上追着机器人跑的一幕时被四下的手机镜头记录下来之时,可以说,一个具身智能的新风口已然在爆发前夜。
01.
25款人形机器人擂台比武
机器人天团组成阵列排在世博展览馆的正门,挤满了人围观这“十八金刚”。
“十八金刚”即是十八位人形机器人,它们各自有一个代号,分别是青龙、X02-LITE、清宝机器人、智元远征A2、傅利叶GR-1、电科机器人一号、星动1号、开普勒先行者K1、小蟹、夸父4代、XR-4、H1、Song、光华一号、钛虎瑶光。
深入到WAIC的H1展位,被一众机器人包围之后,整个人会不由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
在一众身姿近似,动作一致的人形机器人中,几乎每家都标以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概念。
现场的机器人公司分为两派,一派是成立不久,为了顺势具身智能而生的新兴公司;一派则是抓住AI浪潮顺势开启了第二曲线的老牌公司。
本次展会首发首秀的机器人高达七款,包括: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二代(Optimus)”
“达闼双足人形机器人XR4”
国创中心“青龙人形机器人”
宇树“Unitree H1”
“星动纪元L2”
卓益得机器人“行者二号 (X02-lite)”
云深处科技“绝影Lite3灵巧型智能机器狗”
而人群最拥挤的展台当属特斯拉。
时隔7个月,特斯拉带来了人形机器人Optimus第二代。
在直立行走的基础上,Optimus现在的行走速度提升了30%,十个手指也进化出了感知和触觉。
目前,它能轻握脆弱的鸡蛋和搬运沉重的箱子。
据现场工作人员透露,Optimus已经在特斯拉工厂做一些替代人类的工作,比如借助视觉神经网络和FSD芯片,模仿人类操作进行电池的分拣训练。
明年,特斯拉预度将会生产超过1000个Optimus的“同胞”们一起完成生产任务。
不过遗憾的是,观众们最为之心动的Optimus并未像其他家机器人在现场整花活,Optimus如同一座沉睡的雕像被封印在一个玻璃柜子里。
在众多的机器人与观众互动中,让笔者记忆最为深刻的是逐际动力的双足机器人P1,这款机器人占据了机器人区的C位。
这次双足机器人P1以全新ID首发亮相,据现场工作人员透露,P1售价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为了测试机器人的稳定性,观众们多次用脚踢踹、推搡来与机器人互动。
但机器人每次都很快通过双脚交替调整站了起来。
该展台一位工作人员向我们解释原因:得益于强大的运动控制的技术原理。
在软件方面,它需要结合更实时、更精准的地形感知信息,同时需要迭代全身的运动控制算法。通过对全身动作的实时规划,机器人的手臂与腿部的动作更加协调,身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晃动显著减小。
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青龙”——身高185cm、体重80kg、全身多达43个主动自由度,手指可以轻拿轻放杯子,即便是柔软的面包,也能在抓起时保证面包外形的完整性。
开普勒的人形机器人身高175cm,体重70kg,全身具备40个关节自由度、80多个传感器,具备复杂地形行走、智能规避障碍等多种功能。
Kuavo(夸父)是国内首款搭配鸿蒙操作系统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重量约为45公斤,步速最高可达4.6千米/小时,快速连续跳跃高度超过20厘米。据悉,这也是最早产业化落地的一款机器人,由乐聚公司打造。其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机器人今年已经量产,总共卖出去的数量超100台,场景包括工业、科研等。
在达闼机器人展区,则直接在现场全面预售百台新品——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XR4,它自带海睿云端大脑、50+自由度、RobotGPT具身智能大模型,报价39.9万元起。
这些机器人在灵敏度上各显神通,亮点聚焦在于核心零部件的突破。
据介绍,当下要实现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创造和搭建机器人在学习积累不同场景下的应对方式,拥有成体系化的经验和知识。
02.
追问:谁为落地负责?
WAIC已经走到第七个年头,当人工智能从单一的信息处理走向更加复杂多维的场景领域,具身智能的新时代正初具雏形。
马斯克对人形机器人的前景非常乐观,认为其潜能被低估了,并自信地预测:未来Optimus将占到特斯拉长期价值的大部分,甚至比汽车和太阳能板都重要。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正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数百亿美元的规模。
围观者众,但今年的参展目光中不再是一味赞叹与好奇,而是多了一些客观审视与评判。
机器人主要应用于什么领域?
什么时候可以量产?
机器人跑起来了,然后呢?
当下的人形怎么从噱头,演变到技术能力的集中体现?
虽然每个人都坚信AI浪潮爆发近在眼前,但也有人好心提醒变化太快,我们当下的所有判断可能是错的。
一直以来,智能终端的落地发展受限于端侧算力的桎梏。
清华大学苏航研究员在本届大会的论坛上表示,业内从关注“专用场景解决具体问题”(灵巧性)到强调泛化性,主要还是出于降低成本考量,“原来一个场景一款机器人,如果机器人泛化性可以做到足够好,可以十个场景、百个场景用一款机器人做,可以实现规模化场景和规模化效应,可以规模化生产,机器人的成本可以拉到BOM成本上。”
“当前,机器人成本非常高,如果能够提升泛化性,能够达到临界点,使人形机器人成本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就能得到非常好的发展,所以说我自己感觉数据驱动的泛化性是AI的核心。”苏航说。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更大程度上决定于它能不能做出一些通用性,一旦这个任务能够开始做一些通用性了,商业化的速度则会加速。
毕竟,机器人具备人形的目的不是为了模仿人,而是超越人类的智能和技能。
不过,在这个终极目标之前,最紧迫的是让人形机器人走进真实的落地场景,解决复杂现实场景,形成生产力,一步步来,让这一产业产生正向现金流。
而这需要整个行业的“合力”。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大-银河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王鹤表示:“要让机器人认识世界,需要一个'对时间、空间、物理定律有比较细粒度的表达’的世界模型,但是,“这件事情不是现在任何一个软件平台或任何一个智能模型能做到的。”
一切似近还远。
x
-
通用机器人公司逐际动力完成A轮战略融资,招商局等产业三巨头领投 2024-07-15 15:23
-
回顾 TMC 2024:谈新能源汽车及功率半导体协同创新 2024-07-10 13:33
-
丰田的智驾朋友圈:一边撒网、一边捞鱼 2024-07-05 20:33
-
后摩智能完成数亿元战略融资,携手中国移动产业链发展基金共推存算一体AI芯片研发与应用 2024-07-15 11:59
-
前美国交通部长赵小兰女士加入Mobileye董事会 2024-07-15 11:20
-
京西集团2026年在华量产EMB,预计2035年实现全面线控化 2024-07-15 18:11